“关切的向度——当代水墨六人展”亮相中国美术馆

时间:2014-04-04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周京新之访:画家的心境应该是心静

 

开幕式
 
开幕式

 

42日下午3点,关切的向度——当代水墨六人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办、由中国国家画院艺术交流中心、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北京国际艺术品沙龙承办,王明明龙瑞杨晓阳等众多美术家代表出席了开幕式。

    关切的向度——当代水墨六人展展出了梁占岩、刘进安袁武周京新张江舟、刘庆和6位画家近年来创作的作品和手稿180­­­件,展现了他们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上的个性探索,也展示了当代水墨人物画在关切这一主题上的新发展。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水墨艺术作为一种思想载体,是最具东方精神和象征意味的视觉语言。在当代社会文化新的语境中,水墨正在形成一种从感性探索趋向理性归纳的独特建构,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当代性和指示性,而如何将传统水墨精神与当代文化感受充分地结合,一直是当代水墨画家们反复探索的课题。梁占岩、刘进安袁武周京新张江舟、刘庆和这6位中年画家,突出地在直面生活、感受现实的基础上,以极富思想力度的视觉语言,表达了自己深刻的文化之思,特别是对人的关切。无论是梁占岩的乡土情怀、刘进安的抽象扩张、袁武的质朴虔诚,还是周京新的虎胆殊相、张江舟的崇高悲悯、刘庆和的隔岸悠游,都以各自的笔墨拓展着水墨人物画的广度和深度。展览学术主持范迪安认为,这6位画家以不同的向度体现出对的主题的深刻关切,由此带动对水墨语言表现力的探索,这种切身切心的艺术情感拓展了水墨人物画的当代意识。他们对当代文化语境的通透了解,在创作领域中的自主性和独创性,展现出鲜明的、独属于当下的时代风格。

    《艺术天成》杂志社对周京新进行了采访。周京新,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特聘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美术创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画作品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

 

展览现场

 

周京新是一位非常有自己观点的艺术家,他的言辞坚定厚实,表情平静认真,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

 

 

下面是记者对周京新的采访

    记者:怎么想到要开展这个当代水墨的六人展呢?

    周京新:这六个人里有两个人张江舟和袁武是在北京的两个画家,他们先倡议,当时我也在北京,然后就谈了一下办画展。主要是他们几个人再谈这个事情,在操心这个事情,所以,这六个画家只有我是在外地的。当代水墨人物画,发展到现在大家觉得需要,有一些思考,需要有一些更专业更深层的交流,所以我们有这个责任去做一些事情。

    记者:这个画展有什么影响和意义?

周京新:我想是这样,我们各自努力按照各自的追求去坚持做画,至于我们能起到什么作用,我们能给大家带来什么,那就看展览了。

 

    记者:您在仅年25岁时,《水浒组画》获得银奖,之后成为获奖大户,这些奖项对您来说有什么样的分量或者意义?

    周京新:这些奖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鼓励吧。实际上,获奖我看的并不是很重,我每次参加展览实际上都是在想自己的感觉画出来就行了,就随我的感觉来画。另外一个,这么多年来每次在获奖以后,我都要做一个调整,让自己朝一个我认为适合我的方案去走,我恰恰认为不应该,对这个奖项有一种依赖性。我觉得每个画画的人都应该有这么一种心境,也就是说,我们有对方向的认知,但是这个追求的过程可能是需要时间的,我们应该不懈的去努力,我也是这样去做的,仅此而已。

 

    记者:在当代艺术日益繁荣的今天,你又遇到了哪些新情况?

    周京新:我觉得是这样,干扰多了。80年代我二十几岁,那个时候我们可以说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和现在相比是一种半封闭的状态,我们只是拿着毛笔画自己的画。相比而言,我觉得那个时候,环境更加适合去创作。所以,我现在努力争取让自己接近这么一种状态,也就说不要受热闹的市场啊,喧哗的街道啊,这些不静的因素影响,躲它远点,经常保持一种安静的氛围。一个画家,我觉得他不需要努力去争取让自己成为公众人物,成为一种公共视线的焦点,或成为一种大家都去追逐的明星,我觉得没必要,就安心画画,这个是更重要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