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英咀华—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精品展

时间:2016-01-11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含英咀华—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精品展

(艺TV记者/刘晋龙)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推动中国工笔画艺术不断提高和发展。2016年1月9日下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工笔画研究院承办的“含英咀华—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精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北京世纪文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专业媒体团队《艺术天成》杂志、艺TV视频、超艺术网对此次活动做全程报道。
展览至1月20日中午结束。
嘉宾签到
 


本次展览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系列展的第四个展览,集中展出中国艺术研究院21位艺术家的工笔画精品力作。参展艺术家均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中国画院、艺术创作院和工笔画研究院等艺术创作部门,他们都是国内工笔画创作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工笔画家。此次展览,旨在展现作为传统工笔画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探索、发展与创新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呈现出当代工笔画家真挚的生活感受、直抵精神与心理诉求的审美理想和精神追求,彰显积极向上的时代风貌。展出的作品囊括了他们几十年创作的代表性作品,是工笔画领域的一次饕餮盛宴。

开幕现场

参展艺术家:

何家英、陈孟昕、江宏伟、牛克诚、韩学中、潘缨、徐累、林若熹、崔进、刘万鸣、张爱玲、李传真、王德芳、雷苗、张见 高茜、宋彦军、郑庆余、林维、苏睿、刘瑶


含英咀华——汲取其精,复琢其萃。之于工笔画而言,那便有“集纳群英芳馨、复而咀嚼品味”之意。工笔画是中国绘画的早期形式与艺术本体,也是东西方艺术交融的通用语言。中国艺术研究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创新,并创建了各专业画院和工笔画研究院,此次展览的举办正是进一步推动工笔画的继承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同时,这也是落实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推动当代艺术创作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道路发展,攀登艺术的高峰的重要举措。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艺术研究院组织本院的诸多工笔画名家举办了此次大型精品展,并将展览命名为“含英咀华”,就是为了彰显中国传统工笔画艺术于今时今日所焕发出的顽强的生命力。

嘉宾讲话

谭平(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致辞

徐里(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致辞

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致辞

陈孟昕(中国工笔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致辞
何家英(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当代工笔画协会副会长)致辞
田黎明(主持人)
所谓“含英”是指参展画家皆以传统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这种生生不息的文化资源,而非单一、僵化的囚笼。所谓“咀华”是指参展画家将这个宝贵的工笔画艺术门类,衍化新知,加以咀嚼、消化,将历史既定经验转化为自身的生命体验,将当下生活之景象演化为现代绘画之经典。本次展览集结了中国画院、创作院及工笔画研究院的21位工笔画家三十多年来所创作的代表性经典作品,旨在呈现传统工笔画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探索、发展与创新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展现当代工笔画家真挚的生活感受、直抵精神与心灵深处的审美情怀,表现画家群体以不同的生活视角来阐述他们对艺术的理解与期许。
展览现场

浏览这些作品,正如历览新时期以来的工笔画发展史,会与记忆中曾经“耳熟能详”的作品不期而遇。这是何等“有趣”的视觉之旅:一段纵向的历史经验,竟在同一个时空横向展开。这些历经几代画家“精研摹写”的作品,在展厅中犹如娓娓道来的荧幕 尽显历史路径的同时,也默默倾述着这些画家漫长的探索之路。在传统与新知的双重轨道中,他们用作品形成了新的工笔画家之群像。在这条视觉长廊里,不同的绘画观念也将彼此碰撞,从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近四十年来工笔画变革的历史脉络。从怎样解决政治叙事的“假、大、空”、使绘画摆脱简单的主题决定论开始,进一步浏览展厅中的作品仿佛是历史的掠影,一帧一帧地叙述着工笔画曾经遭遇的反思及问题:如何将西方视觉体验重新诉诸传统文化精神?如何将装饰趣味诉诸勾勒平涂的构成之中?如何将传统观物逻辑诉诸超现实的图像体验?如何将笔墨意趣诉诸精神寄托?如何将传统造像方法诉诸对现实生活的真切表述?如果你足以理解这段历史,这一廊铺陈将唤起你深层的感知,如果你不了解这段历史,那么这次展览无疑是了解当代工笔画发展来由的最佳课堂。


本次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三层五个展厅共展出作品近八十幅,其中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名作,如何家英的《秋冥》《酸葡萄》、陈孟昕的《一方水土》、江宏伟的《微雨湿清塘》、徐累的《青花地》、李传真的《工棚》、张见的《晚礼服》,正如历览新时期以来的工笔画发展史。这些历经几代画家“精研摹写”的作品,在展厅中犹如娓娓道来的荧幕——尽显历史路径的同时,也默默倾述着这些画家漫长的探索之路。在传统与新知的双重轨道中,他们用作品形成了新的工笔画家之群像。展览中不同的绘画观念也将彼此碰撞,从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近四十年来工笔画变革的历史脉络,本次展览将是了解当代工笔画发展来由的最佳课堂。








 

(责任编辑:admin)